看到一篇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文章,角度很新穎,我也很贊同,分享給各位:
想說一個這一陣琢磨的話題,大概是在 10-15 年這個長度區間內人的成長節奏問題。還是那句話,既不嚴謹也不科學,最多就是追求一種模糊的正確,甚至都未必正確。但是思考一下還挺有意思的。
從大概十幾年這個時間段來看,人平均每 6-12 個月會有個小改變,每 2-3 年有個相對大的改變。換種說法也可以是,每 6-12 個月有一些小決策,每 2-3 年有個相對大點的決策——當然大決策也是由之前小決策的積累決定的。然后這些大大小小的改變和決策匯集起來,基本就奠定了你人生的主要發展路徑。
按照上面,我們大概可以簡化為:在相對年輕的階段(40 歲之前?),一個人大概會有 10 次比較主要的選擇機會。
那么這 10 次選擇里,大概有下面這么幾種發展模式:
1. 每次改變都比之前稍微進步一點,非常穩定,但是進步幅度不算很大;
2. 每次改變的結果波動比較大,有時候特別好,有時候比較差;
3. 大多數次改變都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,但是偶爾有一兩次會非常好;
4. 大多數次改變都還可以,但偶爾有一兩次會比較差。
5. 當然還有其他情況,比如每年都很好,或者每年都很差,這種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。
現在我們試著用非常不科學的方式,把上面提到的各種「幅度」量化一下:
穩定的進步 +10%;波動比較大算 -30% 到 +30%;非常好 = +50%;小范圍波動 = -5%到+5%;比較差 = -30%。
假設每個人初始值是都是 100,那么計算結果就是:
1. 100*(1+10%)^10 = 259.3 (很穩定的進步);
2. 100*(1+30%)*(1-30%)*(1+30%)*(1-30%)……= 62.4(假設一次好一次壞,連續十次);
3. 100*(1+5%)^4*(1-5%)^4*(1+50%)*(1+50%)=222.8(假設十次里面有八次都是時好時壞,有兩次相當不錯);
4. 100*(1+3%)^8*(1-30%)*(1-30%)=62.1(假設十次里有八年都還可以,但有兩年比較差)。
所以結論還是挺明顯的,第一、三種情況,明顯是好于二、四的。
回到生活上來說,這也比較符合我自己的直覺:
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,有兩種比較好的方法:
一種是一直穩定小幅度地提高,然后堅持得足夠久,量變大概就會積累成質變;
另一種是通過冒可控范圍內的風險(因為也有 -5% 的情況),去博上限比較高的進步(+50% 那個部分)。這也是我常說的那種「limited downside yet unlimted upside」的機會。
另外,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型的,波動太大的折騰,看起來結果并不是太好。當然,大多數人會陷入的問題,往往是第四種情況——平時好像也在穩步前進著,但是沒能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問題上,導致最重要的決定出了錯。
以上是全文。我總結一下結論:“兩要”,“兩不要”,幫你記憶。
- 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今天做做這個,明天做做那個,而是要堅持一個方向,打溝要打通,打井要打到底。
- 不要孤注一擲,不要冒大的風險,做事要想好最壞的可能,這個最壞的可能自己也能接受。如果一個人為了掙點錢,失去了生命,或者干違法的事情,進了監獄,發展就談不上了。
- 要穩定,積累穩定的小進步,不要小看小小的進步,時間長了,就是大進步,就會量變引起質變。
- 要善于把握關鍵時刻,抓住重大機會,因為一兩次重大機會也許就可以讓你有大的改變。比如職場里升職的機會,選址時看到的好位置,談戀愛時遇到的好伴侶。
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,積累穩定的小進步,用時間換空間,更可行。畢竟,大機會少有,即使有,當時的你也未必看得到,看得到也未必抓得到,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。
而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年進步一大點,需要的是毅力和方法,是內在的可控因素,是你自己能把握的。
原創文章,作者:開店筆記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newmanfoodsltd.com/263576.html